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吕建凤的博客

批判批判者的批判者

 
 
 

日志

 
 
 
 

用“供给理论”分析经济会导致悖论现象——评《吴敬琏:推进供给侧改革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16-06-02 09:51:4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关于应该如何分析中国经济形势,吴敬琏说,【在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经济发展进入了下行通道。对于这个经济现象,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寻找应对的方针。一个角度是从需求方去观察,另一个角度是从供给方去观察。
        请注意了,这里只分析了中国国内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形势,没有提国际市场的情况。然后,就从国内的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出发,否定需求理论的可行性。吴敬琏先生作为高龄学者,应该知道,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央财经领导人就是以国内供需关系的平衡,作为计划目标的。现在自己又以市场经济理论学者的身份,不考虑世界市场的需求状况,来分析实现国内供需平衡的经济要求,是在说市场经济呢,还是在说计划经济呢?
        我并不认为需求理论就是可以解决经济问题的。因为经济不过是社会在生产基础上的一种财富竞争行为。经济的发展根本上在于社会再生产的持续。而社会再生产的发展,根本上在于生产力的进步。每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在于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根本要求,就是生产力的进步,也就是现在所谓“供给侧”内容中的效率提高。
        如果从社会再生产理论角度分析,所谓“供给侧”的内容不过就是生产能力,也就是生产力。因此只要对生产力状况进行分析就行。“供给侧”概念完全多余。
        那么从经济理论角度分析,“供给侧”概念有没有必要呢?也没有必要。因为据吴敬琏先生的解释,供给侧的三个主要要素就是【劳动力、投资和效率提高】。据他的解释,【劳动力因为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因为过度投资已经造成了太大的负面的作用,而且蕴藏着系统性风险,所以要扭转经济增速下降的形势,就要依靠提高供给的质量,也就是说提高效率】于是三个主要要素中就只剩下提高效率还有大的空间了。
        可是,如果通过教育投资,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通过对于先进生产能力的投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相对于既有的经济规模,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减少。于是【因为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而无法继续增加劳动力投入的问题就不存在了——西方发达国家因为生产力水平高,导致在经济规模增长缓慢的时候,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就是明证。而【提高效率】恰恰需要的是增加投资。光靠唾沫横飞,效率是没办法提高的。
        吴敬琏先生于是举例证明,因为投资过多,导致了产能过剩。所以必须减少投资。 他这里犯了两个错误:1、不明白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常态,而产能不过剩,正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才有的“短缺经济”现象;2、每一个投资者都会根据市场要求,尽可能以提高效率为目的。
        之所以会有过剩产能,是因为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效率相对低一些的产能被效率更高的产能淘汰。这既是必然现象,也是必须过程。与投资总量是否过大没关系。中国压缩了投资,会有外国的产品进入参加竞争,依旧会有效率不高的产能被淘汰。 因为有的投资造成了过剩产能,而要求减少投资,是因噎废食,并且结果只会是导致本国产能的优胜劣汰过程缓慢。而且,因为市场规律决定了会出现过剩产能现象,而人为减少投资,不是计划经济思想是什么?
        用自身的“供给侧”有问题,来否定需求理论,是中国市场理论学者的通病。他们只看中国的问题,然后用外国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却不看到外国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且更严重。而且就是因为外国有着比中国跟严重的同样问题,才导致了中国这个问题的明显化。试想,如果不是西方国家自身的产能过剩导致了世界通缩形式的日益严峻,中国的产品依旧可以销售到国际市场,哪来这么多“过剩产能”呢?
        当然,这些人会跟着西方人说,正是因为中国的产能过剩,才导致了世界通缩形式的形成。如果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比西方国家慢,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在降低,这么说也许有道理;可是现在是西方国家的购买力在萎缩,中国的购买力增长速度虽然也放缓了,却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比在增加,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在增加。一个经济增长相对快速、对国际市场提供了越来越多有效需求的国家,当然不可能是世界通缩的原因,而他的问题,只能是世界通缩的结果。
        所以,用中国存在的“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来否定需求理论,在事实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相反,不懂得从国际经济关系出发,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只会从国内的供求平衡要求进行问题分析,与需求理论相比较,这样的供给理论很明显是计划经济思维的结果。
        我一再分析过,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是生产力进步。解决需求不足方面的问题,必须以生产力进步为手段;解决供给不足方面的问题,也必须靠生产力进步。所以,今天中国经济问题的解决途径在于提高生产力水平。而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必要手段,就是加大对于先进生产能力的投资。它包括:1、对于先进科技研究与引进的投资;2、对于高效率劳动力的培训与教育投资;3、对于高效率产能的投资;4、对于有助于先进生产能力在地域上的合理分布的基础设施投资。
        这些投资的结果,必然又会使得大量低效率陈能被淘汰,也就是所谓的过剩产能增加。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投资,在中国市场上的优胜劣汰进程就会放缓;生产力进步速度就会缓慢;经济竞争力就会被削弱;外国资本就会进入,进行对中国产能的淘汰。后果会如何,不要我再分析,大家也会知道,那就是跳进“中等收入陷阱”。这里用“跳”不用掉”,是因为,如果我们主动遵循错误理论,那就不是被动进入陷阱的。
        
  评论这张
 
阅读(68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