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吕建凤的博客

批判批判者的批判者

 
 
 

日志

 
 
 
 

中国经济不可能重蹈日本覆辙  

2015-11-23 09:35:24|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以及相伴随的通缩趋势加重,国际上一些学者把今天的中国经济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联系起来分析了。有很多人以为中国将会走上当时的日本老路,陷入长时期的经济停滞家通缩状况而不得自拔。今天在FT中文网看到支点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 、Prisma Capital Partners联合创始人 加文?戴维斯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的一篇财经评论文章《再提中国重蹈日本覆辙》,是少有的一篇否定”中国将重蹈日本覆辙“观点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依据是今天的中国内部经济与货币状况与当时的日本不一样,也没有受到当时的日本所面临的美国的巨大压力。也就是说,仍然只是在经济关系中找原因。如果这样的话,按照逻辑,中国未来终于还是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因为经济关系是跟经济规律的要求走的。日本的经济现象是经济规律决定下的现象,那么同样的经济现象,也必然会在经济规律的要求下在中国出现。现在或者短时期内没有或者不会出现,不意味着稍长一些时候以后也不会出现。
       日本经济之所以会出现长时期通缩与停滞,是以它的生产力水平在连续二十年快速提高——期间避免了几次西方国家因经济危机而大幅度衰退——实现生产力水平直逼美国之后,因为原来可以通过学习与引进、改造世界既有先进科技,促进生产力快速进步的环境消失了,而自身因为国家规模不够大,国内市场狭小,而导致的科技创新规模性突破所需要的条件不具备,于是生产力进步遇到不可消除的阻碍。在这样的条件下,遇到新的问题,就没有了通过生产力进步提高经济附加值的手段,用合理的财富分配手段解决了。
        当然,如果没有美国的外部压力,日本的经济到这个时期的困境也许不会以长时期通缩的形态表现出来。因为如果经济竞争力因为科技进步停滞,而导致出口竞争力减弱,一般的做法是通过货币贬值来解决问题的。相应的就会引发国内的通货膨胀。可是美国强行要求日本货币升值,于是结果才形成了长时期的通缩。至于日本经济并没有因此崩溃的原因,不在我这篇博客要说的范围之内。我这篇博客要说的是,人们没有提到的中国与日本的不同的几个方面:
        一、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与当年的日本的经济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不同。当年的日本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上不再有通过引进世界既有先进科技手段,促进生产力快速进步的空间;而今天的中国经济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还可以通过引进与改造世界既有先进科技手段,促进身缠离快速进步的空间。生产力快速进步,会有效抵消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经济成本提高、经济竞争力减弱的趋势。于是经济附加值的继续上升,可以让经济各有关方面在新增财富的合理分配基础上,缓解乃至于消化掉一些矛盾。也就是说,因为经济成长阶段不同,面对同样的经济现象,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不同。
        二、中国的经济体量大,所以世界在中国的经济水平还不够高的时候,就已经在感到无法承受中国的产品输出规模了,这一点是中国相对于当年的日本,面临的困境。但也因为中国的经济体量足够大,对于世界经济能够做出的贡献,也就足够大,美国对于中国的压力也就相对不会有效。因此中国不会在美国的压力下提升人民币汇率。今天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且是在远没有达到当年日本的相对经济水平基础上的环境下的升值,主要是因为在就业问题基本解决条件下,促进产业升级与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货币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中。这与当年的日本是不同的。
        三、中国的经济体量迅速增大,将来不远的时期内还会超过美国。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之后,世界的科技创新规模性突破场所,就会从美国转移到中国来。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迹象,那就是很多的研发中心在向中国转移。因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是有着巨大风险成本的。为了尽可能早而多的获取回报,首先运用的场所必然要在最大的市场上。过去美国一直是世界科技创新规模性突破的唯一场地,确保了他的国际经济霸权的长时期不受挑战。今后他的这个地位将转移到中国来。这是世界上过去与目前任何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决定了中国即使到了经济水平足够高的时候,也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是不是会重蹈美国的覆辙,那就是以后需要分析的事了。
        要正确分析经济问题,就必须明白生产力与经济的关系。众多的经济学家之所以往往错误,就是因为没有明白,或者故意忽视了这个道理。
  评论这张
 
阅读(42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